生意社5月14日訊 過去利用店面暗室隱蔽售假,如今互聯網公開售假已成為主渠道之一。記者昨天從上海警方獲悉,今年以來,上海已查處假冒偽劣犯罪案件近600起;移送起訴犯罪嫌疑人350余人,摧毀各類制假售假犯罪團伙50余個,搗毀制假、屯假、售假窩點60余處,涉案總值達8億余元。這些案件中,涉及假藥品、假食品、假汽配零件、假日化產品等假冒偽劣商品數百種,其中假食品、假藥品案件近150起。
3月20日,警方在青浦區一小區內查獲一個銷售假冒化妝品的窩點,抓獲犯罪嫌疑人萬某等6人,當場查獲2萬余件假冒國際名品牌化妝品,涉案價值1000余萬元。4月11日,警方成功勸返已潛逃印度尼西亞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徐某、吳某。
經查,自2008年開始,犯罪嫌疑人徐某在網上注冊了一家名為“緣來是源”的網店,進行化妝品網上銷售。2010年5月,徐某及其妻子吳某租下青浦區一幢別墅,作為網店經營地。同年6月,徐某又租下蘇州市一處別墅,購買用于生產化妝品的灌裝機、噴碼機等設備。同時,徐某還從蘇州、廣東等地購進化妝品原料及大量名牌化妝品的包裝盒及空罐、空瓶,并雇傭犯罪嫌疑人萬某等人進行假冒化妝品的生產加工,最后將加工好的假冒化妝品運至青浦區租借的小區別墅內,由吳某通過“緣來是源”網店進行銷售。其間,徐某和吳某還通過互聯網,購進大量假冒偽劣國際名牌化妝品成品(pin),在網上(shang)進行銷(xiao)售。
據介紹(shao),近年來,上海涉假犯罪出(chu)現新特點:此類犯罪過去往往以店面暗室隱蔽銷(xiao)售(shou)為(wei)主(zhu),如今通過互聯網(wang)公開銷(xiao)售(shou);過去以個人小作坊(fang)式制假售(shou)假為(wei)主(zhu)要方式,目前已形成產運銷(xiao)分工明確(que)的產業鏈式、系統性售(shou)假,還發現存在跨境犯罪。
在與消費(fei)者(zhe)生命直(zhi)接相關的假藥犯罪中,警方還發現(xian)出現(xian)了假冒治療糖尿病、肝病、心(xin)臟病、精神類(lei)疾(ji)病等重大疾病的藥品。今年初,浦東警方在查處一起銷售假藥案的過程中發現,去年5月至今年3月間,犯罪嫌疑人霍某伙同朱某通過電話聯系、銀行匯款等方式,從外省市購買假冒著名品牌的藥品并在滬銷售。警方迅速成立專案組,成功破獲了一個橫跨上海、河南、湖北、浙江等地的制售假藥犯罪網絡。3月下旬,在公安部統一部署下,上海警方聯合豫、浙、鄂三地警方統一收網,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,查獲待銷售的假藥1000余瓶,涉案金額達550余萬元。
警(jing)方(fang)介紹,假藥犯(fan)罪中,犯(fan)罪嫌疑(yi)人多使用過(guo)(guo)期(qi)藥品(pin)重新灌裝(zhuang),或以次充好。假藥通過(guo)(guo)地下作坊加工制作,安全性及療效無法(fa)得到保證,可能導(dao)致病情貽誤,甚至危害身體健康。
針對近年來(lai)假(jia)冒偽劣(lie)犯(fan)罪(zui)出現的新趨(qu)勢,上海市公(gong)安局(ju)經(jing)偵總隊總隊長程一(yi)平表示,警方將加(jia)強警種聯動、密切部門銜(xian)接、深化區域合作,形成打擊合力,對跨省市涉假(jia)犯(fan)罪(zui)的生(sheng)產、銷售、運輸等環節開展全(quan)鏈(lian)條(tiao)打擊,全(quan)力摧(cui)毀犯(fan)罪(zui)網絡。